English

牢牢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2000-10-31 来源:光明日报 王东京 我有话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的时代。所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并把结构调整作为制定“十五”计划的主线。

结构调整时不我待

世纪之交,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世界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正受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严峻挑战。国际上,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集经济、科技优势所形成的巨大压力。许多国家为了争夺市场,提高本国竞争地位,正以推动本国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过渡为主攻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新调整,并采取果断措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施产业重组和企业重组,一个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正在全球展开。在国内,经过22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长期商品短缺的状况已基本改变,随着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经济发展受市场需求的约束越来越明显,产品结构性、阶段性供给过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日益临近,国内外市场越发融合起来,谁赢得市场,谁就占据了先机。因此,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在于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目前的经济,主要还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和资本投入来推动,是一种外延粗放型的经济,劳动生产率低,资源消耗大,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显著提高第二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加强第一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出现了低水平的生产能力过剩,但这种过剩是结构性的、局部性的、暂时性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对产业结构从过去缓解供不应求为目标,转向供给创新为目标,进行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经济增长。

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加就业,推动国企改革,实现社会长治久安。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下岗职工将会越来越多,解决这些人的再就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约占整个就业人数的60%,而我国仅占30%左右。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吸纳下岗职工,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结构调整的原则与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28.4%、48.6%、23%,1999年则变化为18.0%,46.6%,35.4%,产业结构正向优化的目标迈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尚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在于: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很低,不适应大市场的需要;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但内在素质不高,低水平重复多;第三产业发展慢、水平低、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产业内部、整体素质较低,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工艺陈旧,缺乏成长型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出口产品以量为主,优势与特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趋同性、产品结构雷同性、功能单一性问题非常突出,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程度趋于变大,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许多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已大大超过市场容量,但高水平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严重不足,满足不了一般需求。生产企业组织结构集中度低,关联度小,相对分散,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和产品之间,专业化协作差,依存度不高,缺乏规模效益。因此,今后我国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调整产业结构,具体地说当前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调整好农业种植结构,扩大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种值,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农业的综合产出能力。积极发展畜牧业、渔业、林果业产业,提高它们在整个农业产出中的比重。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通过深度加工和开发农产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推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有条件的地区,还应着重发展创汇农业。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发展具有我国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未来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能否占据主动,关键是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我们应进一步发展壮大航天发射、卫星通讯、基因工程、核技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小型飞机、计算机软件、程控交换机、光缆、家用电器、生物制品、海洋开发、仪器仪表等具有潜在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

要引进当今世界先进的制造技术,充分利用我国的科技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中等技术产业,使普通机电产品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船舶工业、电力机车及车辆、载重汽车、改装汽车、工程机械、石化装置、电气设备、发电机组等中等技术产业。在这些中等技术产业领域,我国比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技术上的优势,比起发达国家具有劳动力和制造成本低的优势,是大有作为的。

用高科技和先进的产业技术改造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目前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仍然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支柱产业,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短缺的基本国情而决定的。过去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征是靠低廉价格走数量扩张型发展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我们不可能长期走数量扩张型发展道路,必须用高技术和当代先进的产业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传统产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中国品牌,大幅度地提高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充分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金融保险业、广告资询业、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动力量。积极发展对外勘察设计、海上运输、建筑安装等具有我国比较优势的国际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开放国内旅游市场,引导旅游消费,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发展计算机网络、邮电通信服务业,以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行房屋物业化管理,推动房地产业、建筑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结构调整应注意以点带面

国企改革目前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与国企改革和国企脱困结合起来。国有企业当前面临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大量积压、企业效率低下、下岗职工增多等困难,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结构问题。作为企业,其投资、生产、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而我们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生产的产品不为消费者所需要,或者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好的高技术含量、深加工的一些产品,国企又生产不了。因此,必须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落实“三改一加强”,才能使国有企业根本摆脱困境。

在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还要合理调整好生产力布局,有步骤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却也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当前,东西部经济的差距和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各地区发展条件不同,可供经济发展资源有限条件下,不平衡发展有助于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却也会造成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矛盾。因此,制定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在推动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现实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还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实行可持续发展。我国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少。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我国森林面积约为17亿亩,人均面积为1.4亩,仅为世界人均的9%。由于人口的超负荷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导致了大量植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土地荒漠化,使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同时,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国的大气污染一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呈上升趋。由于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过快,酸雨的危害日趋严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也导致了严重的地表水体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制定“十五”计划时,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统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的客观标准。唯有从全局的观点出发,才能作到综合平衡,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时,免受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之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